毒
编者按:
有人说生命如歌,那是因为他历尽山河,也有人说人生如河,那是因为他尝尽甘苦波折。
在戒毒场所,每一天,警察都会听到很多很多故事,有开心的分享,也有痛苦的回忆,每一个故事分享的背后,是戒毒人员对警察的信任,也是他(她)们愿意打开心灵的开始。
今天我们就跟随云南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警察笔触,看看戒毒人员的改变......
云南戒毒将持续推出戒毒故事,以期社会能接纳戒断毒瘾的他(她)们,也希望社会上少一个与毒品有关的故事......
戒毒所的铁门缓缓合上时,没有想象中的轰然巨响,只有金属摩擦的低沉嗡鸣,像一声叹息,也像一个起点。在这里,每一扇窗后都藏着一段破碎的过往,每一个身影都背负着难以言说的悔恨。
戒毒人员李某就是其中之一。
他常常站在窗前,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,手里攥着一张早已被摩挲得边角起皱的全家福——照片上的自己笑容灿烂,父母的眼神里满是欣慰。那时的他不会想到,人生会拐进这样一条黑暗的岔路。而此刻,当他终于愿意直面那些被毒品摧毁的日子,愿意细数对家人的亏欠,这条名为“重生”的路,才真正在他脚下缓缓铺开。
展开剩余78%曾有暖阳照前路
电话接通的瞬间,滚烫的哽咽几乎吞噬了李某的声音:
“爸,妈,我错了……”
他死死攥着听筒,指尖泛白,仿佛要将这迟来的悔恨,顺着微弱电流,一并送回那个从未放弃过他的家。
没有人能想象,如今在戒毒所里的他,也曾有过一段洒满阳光的过往。读中专时,李某成绩优异,待人接物透着一股同龄人少有的诚恳与踏实,是老师口中“未来可期”的好学生。踏入社会后,他成为一家电脑销售公司的技术员。最初那几年,他兢兢业业,每天最早上班,最晚离开,老板格外赏识他这股踏实认真劲儿,不止一次在会上夸他:“是咱们公司最靠得住的年轻人”。
后来,为了就近照顾父母,李某回来老家开起花店。他每天天不亮就去花市挑新鲜花材,仔细修剪枝叶、搭配花束,对待顾客耐心又周到。凭着这份用心与诚信,店里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,玻璃橱窗里的玫瑰、百合永远娇艳,门口的月季爬满花架,日子就像这盛放的鲜花般,一天天有了奔头。
一念之差坠深渊
命运的转折有时来得猝不及防。那天, 许久未联系的“朋友”突然找上门,递来一小包白色粉末,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最近看你开店累,这个能解乏、能放松,试试没事的。”
起初,李某有些犹豫,但架不住对方的再三怂恿,也抱着“就试一次,不会上瘾”的侥幸心理,伸出了手。他没察觉,这一伸手,就再也没能轻易抽回来。毒品像一团无形的黑雾,悄无声息地裹住了他;起初只是偶尔心不在焉,后来渐渐对花店的生意漠不关心,花材蔫了没人管,顾客来了也懒得招呼;他开始对家人发脾气,把父母的关心当成唠叨,躲在房间里的时间越来越长。
积蓄很快被耗光,他又开始向亲友撒谎借钱,昔日的踏实肯干荡然无存。家人发现真相后,整个人都垮了——母亲整日以泪洗面,父亲一夜愁白了头。他们拼尽全力想把他从泥潭里拉出来,送他去社区戒毒时,母亲每晚守在门口等他回家,父亲四处打听戒毒方法,可毒瘾的纠缠远比想象中顽固,李某终究没能抵住诱惑,再次跌了回去。那一次,他不仅亲手撕碎了自己的人生,更让整个家被失望与痛苦压得喘不过气。
高墙之内寻微光
初入戒毒所时,李某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与自我否定。他早已习惯了被毒瘾支配的混乱生活,面对规律的作息、严格的纪律,总因不小心出错而手足无措,大队警官没有责备他,只是走上前,平静地说:“规矩是墙,保护你不再次迷失;也是路,熟悉了,你才能走稳。” 这句话仿佛一道微光,刺破了他心里的混沌。从那天起,他不再抵触约束,而是默默背诵每一条所规队纪,努力将每一个动作、每一项指令刻进身体记忆。那些曾经冰冷的条文,渐渐成了支撑他不再摇晃的骨架——那是他重建自我的起点。
亲情为盾破心防
而最戳痛他,也最能支撑他的,始终是家人的牵挂。刚入所时,他甚至不敢拨打亲情电话,怕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,怕听到他们无奈的叹息。直到第一次通话,电话接通后,他张了张嘴,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只有哽咽声在听筒里打转。
“儿啊,吃饭了吗?在戒毒所里要照顾好自己。”
父亲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,却没有半分责备。母亲接过电话,温柔的声音像暖流般涌来:
“别给自己太大压力,好好听话,我们等着你回家。”
那一刻,李某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。
后来的一次亲情电话中,他哽咽良久,终于艰难地说出一句:“一人做事一人当……”话音未落,电话那端传来母亲温柔而坚定地回应:
“傻孩子,加油,好好戒毒,在那里要听从警官的话,这个家永远是你的后盾。我们等你回来。”
母亲的声音像一双手,轻轻却坚决地拆毁了他内心里的所有高墙。从那天起,“好好戒毒,早点回家”成了他最坚定的念头。
重整行囊向新生
如今,通过在戒毒所学习毒品危害知识、参与心理矫治课程,李某的内心已与往昔截然不同。他真正认清了自己——那个曾经在纪律与责任面前逐渐轻浮、逃避的灵魂,正是毒魔得以滋长的温床;他也更看清了毒品的狰狞面目:它根本不是快乐的捷径,而是灵魂的绞索,吸尽一个人所有的荣光与希望,只留下一具空洞的残骸。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,就像被严冬的寒风吹透之后,反而获得了对春天更深刻、更真实的渴望。
接下来的路,他已在心中郑重描画:他要靠这双逐渐恢复稳定和洁净的手,将来为父母拂去心头的阴霾,最终稳稳接住那久违的、属于正常生活的温暖阳光。
他明白,每一次向前走的路,都是赎罪的砖石,它们正一块一块地垒来,铺成他回归生活的桥。
唯有把悔悟锻造成不可动摇的决心
才能在毒品肆虐过的废墟之上
重新筑起属于自己的
“新生”殿堂
文/常勇
发布于:北京市